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赫爾辛基建築
今天不小心看資料看到忘記上課時間,只來得及去上芬蘭建築史的戶外參訪課。我們在大教堂前廣場的銅像前集合,銅像的人物是亞歷山大二世。在象徵城市精神的廣場上立著獨裁者的銅像,不是權力的象徵,而是念在這個沙皇對這個城市有所建樹,值得被大家記得。
老師介紹了赫爾辛基的建造歷史。在瑞典統治芬蘭的時期,芬蘭的首府在Turku,1808年瑞典和俄羅斯打仗,芬蘭被割讓給俄羅斯,同年赫爾辛基經歷大火災〈當時的城市多以木造建築為主,很容易發生大火災〉,俄羅斯沙皇順勢把首都遷到較東南邊的赫爾辛基,比較有利於控制。當時芬蘭境內的建築師也不多,最後為行政單位規劃赫爾辛基重建工程的人,是一位叫C.J.L.Engel的建築師。他在柏林接受訓練、在聖彼得堡待過,最後為了大有可為的任務來到無聊的赫爾辛基。
首先,市中心的廣場和大教堂、和議會大樓都蓋好了,但是在和議會大樓隔著廣場的對面還不知道要蓋甚麼才可以互相呼應。這時候剛好Turku也起了大火,大學和圖書館的藏書都燒光了,因此Turku大學就順勢搬來了赫爾辛基〈老師補充提到,Turku的人們可不太高興〉,在議會的對面建造了大學的主要大樓。建築師設計議會的建築時,考慮到了「議會」的歷史從羅馬眾議院開始,因此以羅馬風格的柱式等高貴的元素作為象徵。大學建築追溯了「知識」的源頭,因此採用希臘式柱頭,風格也比較樸實。
我們還看了幾棟其他時期的建築,他們之間的相對高度也呼應出這些建築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教堂高高在上,大學主樓、國家圖書館、俄官小孩的學校則沿著上升的坡度越蓋越矮,讓屋頂切成大致相同的高度。
很努力聽課,但心裡依然掛念著台灣的學運,和韓國朋友討論了他們的國家和社會,她也有觀察到自己的社會問題〈大家太以貌取人了〉,也對於國家的認同抱著比較個人化的想法,可是她希望台灣的學生可以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晚上參加了Sitsit Party,親眼見證典型芬蘭男生害羞內向和喝醉之後完全相反的雙重人格,實在覺得他們這樣實在也滿辛苦的。喝多了有點累,加上心繫台灣所以沒有留下來繼續狂歡,穿高跟鞋穿到很累所以赤腳走回家〈很近,不用十分鐘〉,然後洗澡休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omment here :)